胶水资讯

使用胶水加固电路板接口的方案

2025-10-29 17:11
5
固科

随着电子产品向小型化、轻量化、多功能化发展,电路板及其连接接口在使用环境中承受的机械应力、热循环和湿热环境越来越复杂。接口松动、焊点断裂、接插件脱落或开裂等问题,均会导致产品可靠性下降或功能失效。本文系统性地探讨了使用胶粘剂(以下简称“胶水”)对电路板接口进行加固的技术方案,涵盖需求分析、材料选择、表面处理、胶体施工工艺、固化与验收、环境与可靠性试验、失效模式与预防策略以及生产与成本考量。最后在综合性能、可加工性与可靠性后,推荐用于加固电路板接口的一种高性能改性硅胶——H5140,并给出其典型应用建议与注意事项。


一、需求分析与设计目标

在制定胶粘加固方案前,需明确目标与约束条件:

- 机械强度:能承受振动、冲击及长期应力(如线缆拉扯、插拔力等),防止焊点或插针产生疲劳断裂。

- 电气绝缘:确保胶体在工作温度和湿度范围内保持高介电强度和低导电性,避免引入漏电或爬电路径。

- 热与化学稳定性:抵抗高低温循环、湿热、盐雾、溶剂或清洗工艺的影响,保持长期粘接强度。

- 相容性:胶体与基材(PCB覆铜、阻焊层、环氧树脂基板、金属插针或塑料连接器)之间应具有良好粘接性,不应引起材料降解或溶胀。

- 可修复性或可回流性(若需要):对某些需要后期维修或返修的场景,选择可拆卸或可加热软化的胶体。

- 生产适配性:固化时间、可操作窗口(工作时间)、可自动点胶或手工点胶的适应性、与焊接、清洗等工艺的兼容性。

上述目标将决定材料和工艺的最终选择与权衡。

加固电路板接口

二、胶体类型与材料选择原则

常见用于电路板加固的胶体主要包括环氧树脂胶、改性硅胶(硅酮)、聚氨酯、丙烯酸类和UV固化胶等。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 环氧树脂胶

- 优点:高粘接强度、硬度高、耐化学与耐温性能好。

- 缺点:脆性较强,抗振动疲劳性差;通常不可回收或难以返修;固化需加热或长时间室温固化。

- 适用场景:对硬支撑要求高、无需返修的结构性粘接(如重工业设备、密封结构)。


2. 改性硅胶(硅酮)

- 优点:弹性好、耐候、耐温范围宽(尤其低温柔韧性好)、良好电绝缘性、吸振性能优异;有中性(或酸性)固化体系,可选有机改性以提升粘接或耐溶剂性能。

- 缺点:一般粘接强度低于环氧,但通过表面处理与配方可提升;某些硅胶在高温和有机溶剂环境下会发生蠕变或老化。

- 适用场景:需要柔韧粘接、抗振动与热循环的场合,尤其连接器、线缆应力缓冲、波动较大的端子区加固等。


3. 聚氨酯胶

- 优点:粘接强度与弹性兼备,抗冲击性好。

- 缺点:受湿度影响固化性能,耐高温与耐化学性通常不如环氧或硅胶。

- 适用场景:中等环境要求与需要一定弹性的结构加固。


4. 丙烯酸与UV固化胶

- 优点:快速固化(尤其UV),便于高速生产线。

- 缺点:UV固化需光线直达,遮光部位难以固化;部分丙烯酸在高温或长期应力下会黄变或脆化。

- 适用场景:外露部位或透明/开放结构的快速固化需求。


材料选择原则汇总:

- 按环境与力学需求优先确定“弹性 vs 硬度”取向:抗剪/抗拉以粘接强度、振动疲劳以弹性与粘弹性。

- 电气要求下优先选绝缘性能好、低导电添加剂的配方(注意填料类型)。

- 考虑可维修性:若需返修,优先选可切除或可加热软化的材料(如某类硅胶或低硬度聚氨酯),或采用可拆卸结构件配合加固胶体。

- 工艺兼容性:与波峰/回流焊、清洗剂、涂层、阻焊层化学相容。


基于上述比较,可见改性硅胶作为对电路板接口进行加固的常用并且适配性较高的方案,因其兼顾弹性、环境耐受与电绝缘性,特别适合在连接器、线束及器件脚部作为应力转移与应力缓冲材料。


三、表面处理与界面粘接技术

无论何种胶体,表面预处理直接影响粘接可靠性。常用步骤:


1. 清洁

- 用异丙醇(IPA)或特定电子清洗剂去除油污、指纹和助焊剂残留;对于需要更强清洁的场合,先用无离子水冲洗然后IPA擦拭并充分干燥。

- 注意:避免使用可能与胶体发生化学反应的清洗剂(例如含氯溶剂或碱性清洗液)。


2. 表面粗化(视材料而定)

- 对于光滑金属或塑料表面,采用轻微摩擦(砂纸、磨砂)或等离子/火焰处理,以增加表面积并提高机械咬合。

- 金属接针可用细砂纸轻刷,避免去除过多镀层(如金、镍)以免破坏电气性能。


3. 化学活化/底涂

- 某些硅胶与聚合物或金属的粘接性可通过专用底涂或偶联剂(如氨基硅烷偶联剂)改善。根据胶体与基材配套使用厂家推荐的底涂剂。

- 对于中性硅胶,可选用表面促进剂来提高初始粘接力。


4. 控制环境

- 在高湿或粉尘环境中施工会影响粘接,最佳为洁净、干燥、通风的操作条件。


四、点胶设计与布局策略

合理的点胶布局能有效转移应力、避免应力集中并保证电气安全:


1. 加固对象识别

- 优先加固:插头/插座母座周边、焊盘与引脚连接处、有线缆出入处、SMT器件脚位、FPC连接器界面等。

- 避免覆盖需散热的元件散热孔或高频器件关键区域(以免影响热管理或信号完整性)。


2. 胶体形状与体积

- 对于缓冲需求,使用较厚的胶体缓冲块或“狼牙形”斜面,使应力逐步分散;避免尖锐边界与急剧厚度变化(应力集中)。

- 对于需要电气隔离的区域,保证胶体厚度足以提供所需爬电距离和电气击穿裕度。


3. 固定点与支撑带

- 对于连接器,采用“围绕式”点胶策略:在连接器两侧与底部形成支撑带,或在焊盘侧做小块支撑,以防止插拔力直接作用在焊点上。

- 对于线缆引出,采用锚点式点胶(胶体包裹线缆基部与板面),并配合应力缓释环或小夹具,以减少线缆传递的弯曲力。


4. 与机械结构件配合

- 在可行情况下,将胶体加固与机械固定件(卡扣、支架)配合设计,胶体作为次级应力缓冲,避免单靠胶体承担全部载荷。


五、施工工艺与固化控制

施工工艺直接影响成型质量与可靠性。关键要点如下:


1. 点胶方式

- 自动点胶(点胶机或机器人):适用于量产,保证剂量一致性与重复精度。

- 手工点胶(针筒或注射器):适用于小批或维修。操作人员需训练以保证剂量与位置准确。


2. 工作时间与固化机理

- 单组份中性硅胶通常与空气湿气反应固化;需关注开放时间(可操作窗口)与表干时间。

- 双组份/热固型需按比例混合并严格控制混合比例与工作时间(Pot life)。

- 为保证与后道工艺兼容,应在设计时考虑固化所需时间、温度与对生产节拍的影响。


3. 温度控制

- 固化与存储温度影响胶体流动性、粘度与固化速率。推荐在厂家技术手册指示的温度范围进行操作。

- 对于需要后续高温工艺(如回流、波峰焊),选择耐高温配方或在焊接前完成固化以避免未固化物质受热影响。


4. 通风与挥发物控制

- 某些硅胶(特别是酸性固化如乙酸型)会释放酸性气体,可能对金属件或周边电路造成腐蚀,应选择中性固化配方(尤其在电子领域)或设置良好通风。

- H类电子产品尤其应避免酸性或含卤配方。


5. 质量控制(QC)

- 建立点胶厚度、覆盖范围、位置精度与外观检查标准。

- 对于关键部位进行抽样拉力测试、剪切测试或剪切-拉伸组合测试。


六、固化后检测与可靠性验证

固化完成后,通过一系列检测与加速试验验证方案可靠性:


1. 初始质量检验

- 外观检查:气泡、未覆盖、流挂等缺陷。

- 粘接完整性:手工拉拔或推压观察是否有早期脱落。


2. 机械与热循环试验

- 振动测试(随机或正弦)与冲击试验,模拟运输与使用环境。

- 温度循环(如-40℃到+85℃多循环)以评估热膨胀与粘接疲劳影响。


3. 湿热、盐雾与化学耐受

- 85/85(85℃、85%RH)试验评估潮湿环境下胶体与接头的可靠性。

- 盐雾试验评估海洋或盐雾环境下金属腐蚀与胶体保护性能。


4. 电气测试

- 绝缘电阻与介电强度测试,确保在最大工作电压下无击穿或漏电。

- 高压、耐电晕测试(视应用需要)。


5. 老化与寿命评估

- 加速寿命试验以评估长期蠕变、粘接力下降与材料老化行为。

- 对于长期动态应力场景,进行疲劳试验评估裂纹萌生与扩展特性。


七、典型失效模式与预防措施

常见失效与应对策略如下:


1. 脱胶或界面剥离

- 原因:表面污染、粘接面能低、未使用底涂或固化不充分。

- 预防:严格表面清洁、必要时使用促进剂或底涂、控制固化环境与时间。


2. 胶体龟裂或脆化

- 原因:选用高硬度脆性胶体、长期高温或化学侵蚀。

- 预防:选用适当弹性与耐温性能的配方;对高温区避免覆盖或采用耐高温配方。


3. 溶胀或流动导致迁移

- 原因:所选配方对清洗剂或溶剂敏感,或固化前受热流挂。

- 预防:在清洗工艺上选用与胶体相容的溶剂,确保固化前避免高温;若必须清洗,选在点胶后完成或采用不影响已固化胶体的清洗剂。


4. 电气问题(漏电、介质击穿)

- 原因:含导电填料、污染、薄膜厚度不足。

- 预防:选择高绝缘配方、严格控制涂覆厚度与覆盖完整性、避免在高电压敏感通道使用低绝缘材料。


5. 热膨胀不匹配导致接插件变形

- 原因:胶体与基板、金属件热膨胀系数差异过大且限制形变。

- 预防:采用弹性较好、能吸收热应力的胶体,并设计应力释放结构(如缝隙或柔性过渡区)。


八、生产、成本与环保考量

- 成本分析:胶体材料成本、点胶设备投入、人力成本、固化时间对产线节拍的影响,以及返修/报废率需纳入综合成本评估。

- 生产适配:对量产建议使用自动点胶设备并结合视觉定位与偏差补偿;对混合胶(双组份)需选择可靠的混合头与定量系统。

- 环保与法规:优先选用低VOCs、无卤、符合RoHS/REACH等电子行业法规的配方;记录安全资料表(MSDS)并为操作人员提供防护指导。


九、H5140改性硅胶推荐

在综合上述需求之后,推荐一种适用于PCB接口加固的改性硅胶——H5140(注:此处“ H5140”为示例型产品名称,选购时应参阅供应商的具体数据手册以确认成分与适配性)。推荐理由与使用建议如下:

H5140改性硅胶

1. 性能概述(典型优势)

- 中性固化体系:不释放酸性挥发物,避免腐蚀敏感金属与电路,适合电子器件环境。

- 改性配方:在保持硅胶弹性的同时提高与金属和塑料的粘接强度,减少对底涂依赖。

- 宽温度范围:典型服务温度范围可达-60℃至+200℃,在热循环与低温冲击环境下仍保持良好弹性与粘接力。

- 优良电绝缘性:高介电强度与高体积电阻,适合高压或微弱信号电路的绝缘保护。

- 耐湿热与耐老化:在85/85和长期UV曝露条件下表现稳定,不易龟裂或粘接力下降。


2. 典型应用场景

- 插座与插头周边加固:防止插拔导致焊点疲劳断裂,同时提供绝缘保护。

- 线缆锚点保护:包覆线缆与PCB结合部,分散弯折应力,延长线缆寿命。

- SMT元件脚位与大型器件支撑:在保证热管理需求允许的前提下,作为机械支撑与振动缓冲材料。

- 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器等需要宽温与长期可靠性的应用。


3. 施工与固化建议

- 表面处理:对待粘材料进行IPA清洁,必要时对塑料件进行等离子预处理以提高表面能。

- 点胶方式:适配自动点胶头,粘度与流变性允许精确点胶与成模;手工点胶亦可。

- 固化条件:常温暴露固化,表干时间通常在数小时以内,根据环境湿度与温度变化;可通过温和烘烤(如60℃)加速固化,但应参考数据手册以避免影响性能。

- 固化前避免与溶剂接触;若使用波峰/回流焊,建议在焊接后进行点胶或确保胶体在焊接温度下稳定。


4. 注意事项与限制

- 虽为改性配方,仍需在特定基材上进行粘接性验证,尤其是对某些低表面能塑料(如PE、PP、PTFE)可能需要专用底涂或机械固定配合。

- 对于极高机械载荷或承重连接,单靠胶体不可替代结构性金属固定件,建议胶体与机械扣合共同使用。

- 在对信号完整性(高频)敏感的区域,胶体的电容效应应纳入考虑,避免覆盖关键射频元件或高速走线。

- 采购时查看完整MSDS与技术资料,确认挥发物、催化剂及任何潜在的刺激性或致敏风险,并提供必要的作业防护。


十、总结与实施路线建议

使用胶水(尤其是改性硅胶)加固电路板接口是一种成本效益高、适应性强的可靠性提升方案。实施建议步骤如下:

1. 明确加固目标与环境参数(机械载荷、温度、湿度、电气要求)。

2. 选型仿真或小批样板验证:对候选胶体(如H5140)做粘接力、振动、热循环与湿热试验。

3. 优化点胶布局与体积,设计应力缓释几何形状并考虑与机械结构部件配合。

4. 建立标准作业文件(SOP):表面处理、点胶量、固化程序、QC检测项目。

5. 小批试产并进行加速寿命试验,确认无异常后放大生产并制定长期抽样计划。


在电子产品日益对可靠性与耐久性提出更高要求的今天,针对电路板接口采取适当的胶粘加固措施,可显著降低因机械应力、振动或环境老化造成的故障率。改性硅胶因其弹性、耐候性与电绝缘性,在众多应用中展现出优越的综合性能。本文从材料、工艺、试验与生产角度提供了系统化的实施参考,并在末尾推荐了性能优异且电子领域友好的改性硅胶H5140作为首选方案。实际应用时,请依据具体产品与环境做必要的材料兼容性测试与可靠性验证,以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联系我们

电话:0755-82322609

手机:0755-82322609

邮箱:e-commerce4@glue.com.hk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钟村街钟一村钟韵路72号